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附中“图文表达与转换”课程优秀作业(第一期)

2024-03-07 16:34

“图文表达与转换”课程是我校为充分发挥党建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积极适应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改革而开发的新课程。此课程融合绘画与语文两个学科,充分挖掘红色美术资源,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我校传统教学优势,创新育人模式,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绘画表现与文学写作之间的协同创作能力,彰显德育作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品欣赏


题目:《前夜》

姓名:徐梓铜        

班级:2022级 9班

内容提要: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夕,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旗杆设计者林治远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升旗电钮的调试、模拟实验的搭建、阻断球的断裂等等都让他焦头烂额,但他心中的顽强意志一直支撑着他,直到最终成功战胜重重困难,完成这诸多的挑战,使得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确保新中国开国大典顺利举行。      


01

新中国开国大典即将召开,全国人民翘首以盼。全体工作人员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后,进入到最后的筹备检查阶段。


02

开国大典最后准备阶段,林伯渠反复确认大典筹备情况,以确保准备工作万无一失,但负责电动升旗的总工程师林治远却带来了突如其来的噩耗。


03

总工程师林治远非常明了自己的重大任务,开国大典时站在毛主席身后提示,确保电动旗杆的顺利升起。


04

为确保电动旗杆的万无一失,林治远根据开国大典升旗流程研究了一套按比例缩小的升旗测试装置,并且马不停蹄地着手搭建与测试。


05

临近黄昏,林治远终于搭建起缩小的升旗测试装置,在确保升旗所需的一切条件都具备后,他激动地按下了升旗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06

林治远手握检验时间的怀表,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颜。


07

五星红旗缓慢升顶,正当全体筹备人员欢呼雀跃之时,旗杆的阻断球突发断裂,五星红旗被卷入滑轮之中。同时天安门传来消息,大典用的旗杆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林治远再次面临艰难的挑战……


08

当务之急是收集矽、铬、镍三种金属炼制全新的阻断球以确保大典的顺利进行,于是他向人民群众请求援助,全国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前来帮忙的人络绎不绝。


09

虽然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号召,但提供的绝大部分材料都不是林治远所需的金属。直到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的到来,他手捧着实验室唯一的一块铬样本,这才解了林治远的燃眉之急。


10

林治远马不停蹄地炼制全新的阻断球。待到阻断球炼制完成,林治远飞驰在人群之间奔向天安门广场,争分夺秒地爬上旗杆安装阻断球。


11

林治远顶着凛冽的秋风,爬上天安门的电动旗杆,着手安装工作。


12

林治远徒手攀爬天安门广场高达22.5米的旗杆,可谓险峻。旗杆上落下来的火花耀眼得仿佛照亮广场一般……


13

林治远摘下电焊面具,看着新安装上的阻断球,再次露出了欣慰的笑颜。


14

翌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顺利举行,毛主席按下电钮的那一刻,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天安门上空,向世界宣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题目:《桃花源记·续》

姓名:能楚涵  

班级:2022级3班

内容提要: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为逃避当时外界社会困苦不安战火四起所建立的美好精神世界。本篇以想象创造桃花源记的后续,讲述现如今的社会不再像从前民不聊生,桃花源里的人出来了,现如今的社会比桃花源更加美好。


01

出人意料


02

守望相助


03

救世济民


04

不畏险阻


05

凯旋而归


06

穿过桃林


07

渐行渐阔


08

泛舟溯溪


09

盛世如愿



题目:《两弹一星孙家栋》

姓名:田慧玉    

班级:2023 级 6 班

内容提要:孙家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亲身经历了我国航天事业从开创初期的幼小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奋斗历程,参与、领导了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01

孙家栋院士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被航天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02

1985年,孙家栋在课堂上指出了专家的一处数据错误,从此便成功被邀请作为专职翻译。

03

借此机会,孙家栋终于近距离看到p2导弹实物,后来因为种种挫折,更加坚定了孙家栋心中的想法:我一定要骑自行车上月球!


04

苏联专家留下的导弹图纸丢失了重要的两页,正当大家苦恼之时,钱学森院长提出了一种叫“反设计”的方法,同事们用这个方法开始探索,研究终于有了方向。


05

东风一号试飞成功,科学家们立即投入第一枚国产导弹的研制,1962年,东风二号研制成功。


06

东风二号的起飞很顺利,可是却在中途掉了下来,随后又经历日日夜夜的失败和尝试,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终于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科技的一大飞跃。


07

1970年日本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因此失去了亚洲第一颗卫星的称号,同时龚学辉也找上门来,以“出身问题”为由停了孙家栋的总设计师职务。


08

终于到了卫星研制的最后阶段,天线的展开却遇到了困难,最终他们向孙家栋寻求帮助,在他的帮助下,卫星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09

1970年4月24日,卫星火箭发射成功,孙家栋和同事们满含热泪地望着天空,“骑着自行车上月球”终于不再只是一场梦!



题目:《邓稼先》

姓名:田天娇        

班级:2023级1班  

内容概要: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被称为“两弹元勋”。他在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邓稼先毕业于普渡大学,后加入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参与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一环。他的贡献被广泛认可,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荣誉称号。然而,由于长时间受到核辐射的影响,邓稼先患上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尽管如此,他的成就依然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科学事业的杰出代表。


01

邓稼先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科研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02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勤奋好学,17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随后赴美留学主攻理论物理,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却毅然回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而隐姓埋名。

03

1958年以来,邓稼先组织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实验,最终成功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04

在1979年的一次空投核弹的实验中,飞机携带核弹直飞爆心。


05

时间分秒过去了,核弹还没有爆炸,邓稼先不顾旁人阻拦向投射点跑去。


06

因降落伞没及时打开的核弹早在落地时摔成碎片,他随后用双手捧起了爆炸失败的核弹。而在捧起碎弹体的刹那间,邓稼先生命的倒计时被点燃了,他从辐射核心区回来后便被送进了医院,身上的所有指标都一塌糊涂。


07

三年后,邓稼先又回到了因降落伞没及时打开而失败的试验场,戈壁滩上风沙依旧。


08

之后的日子他又到处奔波,投身于其他试验中。在一次去往试验场的途中,他采下了一朵马兰花,马兰花是邓稼先最喜爱的花,这种花可生长在戈壁上,生命力十分顽强。


09

1985年7月,邓稼先在北京301医院被确诊直肠癌晚期,同年7月到次年7月29日,他几乎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他坐在病床上强忍疼痛,写下了他一生的积累,写下了他最后的思考。


10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生命旅程,在此之前他的名字无人知晓,在此之后他的名字流芳百世。



题目:《屠呦呦》

姓名:李寇晗        

班级:2022级4班

内容提要:她自强自立,勤奋刻苦,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她用一生心血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坚定地投入中国医学行业。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用一株小草拯救千万人性命。


01

1930年12月30日,在浙江宁波,一个女孩在医院里降生了,父亲为她取名“呦呦”。


02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家人希望她就像小鹿一样自由快乐地长大。


03

屠呦呦在16岁的时候感染了肺结核,被迫休学在家养病,当时西药紧缺,大夫用中药治好了她。


04

拯救过她生命的中药便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将来她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并于1955年顺利毕业。


05

二十世纪中期,由蚊虫传播的疾病——疟疾,在世界各地肆虐着,每年都会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


06

1967年,中国成立“523”项目组,开始研究抗疟疾的特效药,屠呦呦和团队一起,在时代久远的古籍医书中寻找治疗方法。


07

她注意到,很多医书中提到“青蒿”一物。东晋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有对青蒿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有了很大的启发。


08

她重新设计改进了实验过程,选取沸点较低的乙醚作为溶剂,而这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


09

1971年,她所在的团队历经一百九十次失败后,终于在第一百九十一次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0

在这之后,研究人员在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为了证明青蒿素对人体抗疟的疗效,屠呦呦团队率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11

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呦呦小组的青蒿素实验最终取得成功,并在短时间内普及到了世界各地。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抗疟首选药物,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12

最终,屠呦呦于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此表彰她在医学上的杰出贡献。她追求真理,无私奉献,带领团队一路攻坚克难,在人类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题目:《蓝天英雄》

姓名:李佳淇

班级:2023 级 1 班

内容提要:飞行员冯思广和中队长张德山于2010年5月6日晚上进行试飞训练,在最后一次飞行中,飞机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停车”,此时飞机在济南人口稠密区域上空。如果选择跳伞,他们都有可能生还,但他们没有选择跳伞,而是将飞机引导到无人区后才先后跳伞。虽然张德山成功降落,但冯思广未能成功找到降落地点,不幸牺牲,年仅28岁。


01

冯思广,我国优秀飞行员,2010年5月6日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


02

2010年5月6日他和战友张德山一起进行训练。


03

原本一切正常的飞行任务突然出现了故障,他们驾驶的飞机发动机出现了“空中停车”情况,异常危险。


04

确定故障后,后舱驾驶的张德山立即向地面报告,很快传来了指挥员发出的跳伞指令,同时地面已经开始了救援准备。


05

就在准备跳伞时,冯思广和他的战友发现飞机正处于居民区上空!


06

在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冯思广和战友毫不犹豫的选择将生的希望留给群众,做出了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决定——向前推杆不顾安危将飞机开到无人区。


07

在飞机坠地的前一刻他们才拉动弹射手柄,坐在后舱的张德山成功跳伞,而前舱的冯思广不幸遇难。他牺牲了自己,拯救了百姓。


08

冯思广在军校中训练刻苦,表现突出,关键时候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为国为民的大无畏精神令我们敬佩。



题目:《呐喊》

姓名:柴有为

班级:2022级9班

内容提要: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有一个战斗阵地﹣-「新青年」杂志, 引起了鲁迅先生的深切关注。「新青年」自一九一五年创刊以来,提倡科学和民主, 对封建意识形态做出揭露和批判。一九一七年,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开展了白话文运动。


01

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有一个战斗阵地﹣-《新青年》杂志, 引起了鲁迅先生的深切关注。


02

《新青年》杂志自一九一五年创办以来,提倡科学和民主, 对封建意识形态做出揭露和批判,一九一七年在“文学革命”的口号号召下,开展了白话文运动。


03

夜晚,蚊子嗡嗡作响,室内闷热异常,让人无法专心工作……鲁迅坐在院子里摇着扇子,心中思绪万千。


04

隔天下午,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结识的老朋友钱玄同提着一个大皮夹来访,他当时担任着《新青年》的编辑,他们一直聊到深夜,希望鲁迅能为《新青年》写点文章,鲁迅答应了老朋友的请求。


05

一九一八年初,鲁迅参加了《新青年》的讨论会,并在会上认识了李大钊,交谈之后感触万千,鲁迅自此开始酝酿创作。


06

辛亥革命后,反动派一边尊孔一边杀人的景象使鲁迅回忆起儿时翻过的《二十四孝图》,鲁迅思绪翻涌……


07

无数个废寝忘食的夜晚过去了,鲁迅酝酿成熟,创作随之开始。


08

一九一八年,鲁迅完成了历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09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北京三十所学校,三千多名学生,会集在天安门前。取消“二十一条”“争回青岛方罢休”“拒绝合约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革命的口号响彻古老的北京 ,十万工人大罢工和示威游行等运动开始了 ……


10

鲁迅在新的征程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从此踏上了一条在斗争实践中一步步实现共产主义的艰苦道路。


11

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题目:《童寯》

姓名:王子金迪

班级:2023级3班

内容提要:童寯(jùn),中国建筑四杰之一,他目睹东三省人民的苦难,下决心以艺术救国,于是发奋读书,去外国读书学艺。归国后,认真考据地方建筑风格,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桃李满天下,晚年重病缠身,逝世前仍心系艺术,著完最后一本书后,安然离世。


01

童寯,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中国近代造园理论和西方现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


02

童寯先生上学时期正值推翻满清王朝和军阀混战时代,东北又饱受日本侵略之苦,因而“渴求和平”、“建设富强中国”、“读书救国”成为他的理想,他决定通过艺术建设与教育来实现这一理想,于是他苦修自身,终于获得了去国外学习的机会。


03

赴欧洲英、法、德、意、瑞士、比、荷等国考察建筑。旅欧期间,西欧古代文明和瑰丽建筑遗迹,以及生机勃勃的新建筑,使他为之振奋和叹服,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写生画作品。心系国家的他,学成归来,便马不停蹄的投身于教育事业。


04

九一八事变后,被迫离开沈阳,带领学生逃至上海,亦将建筑系部分图书资料随身携带,几经辗转迁移,直到解放后尽数归还东北大学。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设法为学生修毕未竟学业。对关内无经济来源的东北学生,他总解囊相助,还设法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他这种热心为建筑教育事业的精神在东北大学建筑系学生中广为颂传。


05

为了中国艺术建设事业,童寯先生用工作余暇遍访苏、浙、沪60多处园林,只身一人不辞劳苦踏勘、调查、测绘、摄影,又广为收集文献资料。1937年,完成《江南园林志》一书,这是近代最早一部用科学方法论述中国造园理论的专著。包括园林历史沿革、境界、中国诗、文、书画与园林创作的关系以及中国假山发展等众多内容。


06

做学术研究的路上并不一路通顺,在访园过程中,童寯先生多次被误认为日军间谍被扣押,然而这并不能打消他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即使在动乱的年代里也能保持他那不媚俗,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性格,与对祖国的爱。


07

童寯在晚年更加勤奋著述,是指导硕士生和中国第一批博士生的导师。1982年,重病住院期间,在7月中旬南京的酷暑下,在病室中,他以惊人的毅力,强忍疼痛,挥汗为大百科全书撰写条目,为教师研究生答疑和修改教师英文讲稿,他在教育园地上耕耘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08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丝火星消失前,他也在为了艺术,为了祖国而奋斗。终于,1983年,在完成了《东南国墅》的编撰后,安详的,乘着祖国的送行声中,驾鹤西去。



题目:《胡同》

姓名:朱田源

班级:2023级4班

内容提要:胡同中长大的孤儿田枣豪气仗义协助军管会和工作委员会抓特务,最终作为积极分子入党,肩负起一代居委会主任的责任和使命。


01

田枣是胡同里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被旧社会的韩庆奎害的家破人亡,成了孤儿,只能走街串巷讨生活,成为一呼百应的“孩子王”。


02

田枣夜晚单枪匹马跑去刺杀韩庆奎反而险些被杀。


03

解放军杀了恶霸韩庆奎,田枣打心底喜欢上了新政府,她带着一群孤儿磕头向新政府表示感谢……虽然解放军已经进城,但是特务还潜伏在北平的各个角落。


04

战场上救下来的革命战士在后方医院里,无故死亡?


05

政府查到了个叫周萍的女人身上。可是刚解放,户籍信息还未健全,这才让人钻了空子,周萍是假名。


06

当田枣看到林局长安排人跟踪周萍时,她马上发动身边的兄弟姐妹紧盯周萍,堪称活体监控网。


07

田枣向政府汇报监控收获的情报,协助侦破医院谋杀案,抓住特务,立大功得到表彰。




“图文表达与转换”课程主要选择传统文化、革命先烈、模范人物以及优秀文学作品等题材,确定文字脚本,再实现由“文”到“图”的转换。学生运用黑白或水彩表现技法,用文、图结合的形式讲述一段故事,注重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积极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在提高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专业教师  范波



该课程在训练学生造型能力、绘画技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文、图结合的组画形式进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挖掘文字与图像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树立了积极向上的艺术观,从而创作出诸多富有思想内涵的作品。课程整体取得了预期效果,为后续课程开展打下了基础。

——专业教研室主任 万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