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表达与转换”课程是我校为充分发挥党建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积极适应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改革而开发的新课程。此课程融合绘画与语文两个学科,充分挖掘红色美术资源,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我校传统教学优势,创新育人模式,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绘画表现与文学写作之间的协同创作能力,彰显德育作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品欣赏
题目:《永远的"穆桂英”》
姓名:孙语聪
班级:2023级2班
内容提要:马金凤是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是豫剧“马派”的创始人,她创造了“帅旦”行当填补了戏曲行当的空白。马金凤与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阎立品,并称“豫剧五大名旦”,享誉海内外。她早年丧父,历经苦难,在日军侵华时期,她坚决拒绝给日寇唱戏,她的光辉事迹和伟大民族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2022年5月29日,马金凤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100岁。
01
马金凤本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曹县崔庄。
02
马金凤父亲为了给女儿找条出路,便教3岁的女儿学唱戏,对她的要求极其严格。马金凤练习“朝天蹬”,父亲将她的脚扳过头顶,然后在脚上放一碗水,不准水溢出来。
03
15岁时,她大胆地将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融为一体,开创了一种新的唱法。
04
抗战爆发后,马金凤坚决不给鬼子汉奸演戏,便来到密县一个偏僻的煤窑,为挖煤工人唱戏。
05
1942年,日寇进攻密县将漯河占领,汉奸知道马金凤的名气,逼迫马金凤给日本军官唱堂会。马金凤不从,他们便将当地的戏院经理和两位老艺人抓了起来。
06
马金凤告诉汉奸:我去唱!第二天便假扮成乞丐把经理和老艺人解救出来。
07
1956年,马金凤带着《穆桂英挂帅》进京演出,轰动京城。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将马金凤誉为“洛阳牡丹”。
08
马金凤80多岁还坚持每天练功,让人肃然起敬,在之后几年参加了央视戏曲晚会、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
题目:《钟扬——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的藏波罗花》
姓名:黄叙畅
班级:2023 级 5班
内容提要: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援藏16年,他的足迹走遍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01
钟扬是中国知名的植物学家,1984年,钟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
02
2000年,钟扬辞去工作,到复旦大学担任教职。第二年起,他就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
03
2009 年,钟扬正式成为援藏干部。他与同伴收集的种子占西藏高等植物的1/5。采集种子时常出现的高原反应等险峻情况,挑战着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
04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家室。”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05
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06
2003-2017年,钟扬共撰写、翻译、审校了十本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大流感》这样的畅销书。好多学生在他的影响下爱上了科学。
07
慢慢的,钟扬的身体条件已不适合长期在高原工作。2015年,钟扬突发脑出血,对常人来说,这是一次生命的警告,但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
08
脑出血之后,医生、亲友、同事都劝钟扬不要再去西藏,都说他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而他先后三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
09
援藏16年,在他的精心培养和大力倡导下,一批藏族科研人才脱颖而出。钟扬身兼复旦大学、西藏大学两校博士生导师,最让他引以为自豪的是,培养出了藏族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和哈萨克族第一位植物学博士。
10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16年,钟扬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他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他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生长在温室,只求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题目:《我本是高山》
姓名:周子陌
班级:2022 级7班
内容提要:张桂梅获得2022感动中国人物称号,她驻扎深山执教二十余载,节衣缩食帮助学生,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建立起中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高,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上千位贫困女孩的命运。
01
张桂梅获得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称号,同时也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在主持人的询问下,她道出了属于她的故事。
02
张桂梅伸出的是一双布满胶布、伤痕累累的手。
03
在茫茫滇西深度贫困山区,半生坎坷半生奉献的张桂梅用瘦弱的身体扛起大山女娃的人生希望。
04
张桂梅回忆起过往,她翻山越岭,即使环境再恶劣,她也坚持挨家挨户劝学、家访。
05
在家访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困难,大山里的家长们不愿意把女孩送去读书,她却承诺说:我们来负责。
06
在上学期间,也有很多女孩想要中途放弃。但张桂梅校长始终鼓励她们要坚信人要往高处走,要走出大山。
07
巨大的压力和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让张桂梅患上了23种疾病。
08
在学生面前她隐藏起重疾缠身的一面,她知道,她在与时间赛跑。
09
华坪女高建校15年,已经有1800余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10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正是张桂梅校长坚持顽强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改变了这些大山女孩的命运,而她本人俨然成为一朵盛开在华坪大地上的美丽之花。
题目:《百鸟朝凤》
姓名:闻欣怡
班级:2022级 9班
内容提要: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叫无双镇的山村,在这里,焦三爷是“百鸟朝凤”的唯一真传人,只要人们家里办丧事,都请焦三爷来为他们吹上一曲。游天鸣十三岁的时候便被父亲送到了无双镇,天鸣本不具备吹唢呐的天赋,来学习唢呐也仅仅是为了圆父亲年轻时没有完成的心愿。但是天鸣肯吃苦孝顺善良的品质打动了焦三爷,成功地成为了唢呐的传承人。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管红白喜事都不再请人吹唢呐,曾经求之不得的《百鸟朝凤》现在也无人问津……天鸣成了无双镇的百鸟朝凤传承人,但是师傅临终前也没有听到一首《百鸟朝凤》。天鸣站在师傅的坟前,独自吹奏了百鸟朝凤,各种回忆涌上心头……
01
天鸣来自无双镇的水庄,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弥补自己年轻时的遗憾,成为一名出色的唢呐匠。
02
天鸣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也并不想成为什么唢呐匠,但是他害怕父亲的责备跟打骂,于是只得前往焦三爷的唢呐班子。
03
房间内走出一个用手擦拭唢呐的中年人,此人便是焦三爷,天鸣未来的师傅。
04
这是天鸣第一次与家人分别,他不知道未来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他只知道,自己不得不开始学习唢呐了……
05
时间过的很快,天鸣凭借自身努力和与生俱来的天赋证明了自己,焦三爷决定让他留下来传承自己的衣钵,便把《百鸟朝凤》传授给了他。
06
还是这条熟悉的道路,这次他将于朝夕相处的同门师弟作别,他比任何人都难过,他也不知道师弟会不会恨他……
07
天鸣在焦师傅的带领下渐渐成长,吹唢呐的本领也在一天天进步,不断有人来请他去吹奏唢呐。
08
这天,他又被请到了别人的婚礼上。但是一同前来的还有一支西洋乐队,最终唢呐还是被西洋乐队抢了风头……
09
争斗中,他们的唢呐被人踩毁,断成了两半。师傅看着地上的唢呐默不作声,难道唢呐已经过时了吗?
10
师傅病了,不知道还能撑多久。但是他决定把治病的钱全部留给天鸣跟他的唢呐班子,天鸣已经正式成为了唢呐班子的传承人。
11
天鸣用师傅传授的《百鸟朝凤》打动了所有人,告诉他们唢呐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只要自己还在,就会将唢呐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12
师傅走了,但是他仿佛就在天鸣面前。野风呼呼地吹,野草飘荡,那首《百鸟朝凤》久久回荡在山间……
题目:《卓尔不群谪仙人》
姓名:邢润坤
班级:2022 级 7 班
内容提要: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诗仙”。他一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独立,表现出一种不受世俗束缚的精神。尽管李白一生经历了很多波折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下面讲述的是李白从青年到老年的一生。
01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0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0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04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05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宫中行乐词》
06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
07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08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题目:《张骞出使西域》
姓名:李熠
班级:2023级3班
内容提要:张骞,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当时,我国北方的匈奴族奴隶主贵族经常侵扰汉朝。为了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对抗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然而,张骞在途中两次被匈奴扣留,最终历经十三年才返回汉朝。由于张骞的两次出使,中国对外交通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从此,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始形成。张骞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01
张骞,字子文,汉代汉中郡城固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02
张骞代表汉朝出使西域,与大月氏结盟抵御匈奴。
03
途中遇到匈奴骑兵,使团被抓到匈奴首领帐中。
04
张骞几人被困匈奴营帐十年。
05
某天夜里,张骞几人偷偷逃出匈奴营帐并继续向西赶路。
06
使团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经安定下来,并不想参与战争。
07
使团带着西域特产往回赶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大汉疆域。
08
张骞的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传颂。
题目:《<冷脸>——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
姓名:方婧诗芸
班级:2022级9班
内容提要:天津南门外有一位外号为冷脸的铁匠,是这个不会笑的怪人,但却喜欢听相声。天津相声界的能人们和他杠上了,拿出看家本领想将之逗笑,但都铩羽而归。这事情传到了北京的相声圈,引来了外号叫毛猴的两位相声大佬,这两位大佬最终也没有能将冷脸逗笑。但从此以后,没人再见过冷脸。
01
南门外有位铁匠,四十多岁,怪人,他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外号冷脸。他那张脸就像用铁皮敲出来的盘子,又黑又硬,赛个铁面人。
02
不赌不嫖不贪杯,干完活,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找个凳子一坐,听几段。
03
从北京来了两位高手,一个又高又瘦,像个瘦猴,人偏姓侯,一个又矮又肥,像只胖猫,人偏姓毛,江湖人称呼他们为毛猴。
04
毛猴上来,在台上一站,一高一矮一瘦一肥一精一傻,就惹得哄堂大笑。毛猴他俩往下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满屋子七八十张热烘烘笑脸里,有张脸赛铁板。
05
又黑又硬又阴冷。“今儿是不是真遇着克星了?”他俩想。毛猴有说有笑之问全场爆笑,笑声要掀去屋顶。
06
毛猴直说得脑门流汗,嗓子冒烟,再往下看,冷脸居然赛个睁着眼的死人。最后,那个胖猫索性对着冷脸说“这位爷,您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
07
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您二位说得真棒,谢谢你们了”。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毛猴两个站在那儿下不了台。之后,没人再见过冷脸。
题目:《 西安印象——西仓 》
姓名:范书阳
班级:2022级3 班
内容提要:在城墙上我们可以俯瞰西安的全貌,感受这古老城市的壮丽与庄严。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探寻西安历史的脉络,感受岁月的痕迹,而在西仓,却能让你真正融入到西安的生活。作为西安这个古老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西仓集市从出现到成熟,有着丰厚的民间历史和文化风俗的沉淀。如今我也以西仓为起点,用情感去感受西仓带给我的印象。
01
最开始认识西仓,是通过街道边的一位老奶奶,她在路边观望着人群,柔情的眼光里倒映着曾经西仓的点点滴滴。下一刻,我自己便要走入人群,融入到多彩的生活中去。
02
一个男孩坐在载着满是水果的货车上叫卖着他的宝藏,五颜六色的人们穿梭于男孩眼前,临走也要向男孩申请一袋水果。
03
低头看一个摊位,上面摆满了被时间消磨很久的物件,它们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自身的故事……
04
放眼街角另一个摊位,摊主撒下的鸟食吸引着周边无数的鸟叫声,他前脚刚进门,门口便围了许多小鸟。
05
笼子里贪吃的小鸟,叽叽喳喳的交流声此起彼伏,它们喧闹着、向外宣告着,周围便萦绕着一首首对自由的向往之歌。
06
一条条带鱼重重叠叠地躺在地上,阳光下的它们五彩斑斓的,似乎还有着些许生机与活力。
07
鲜活的小金鱼在盆里等待着被人们带回家,尽管在这一隅之地它们也游得很肆意。
08
到了告别的时候了,西仓似乎没有告诉我什么故事,可它里面的每一个物品都在说着话,说着这座古老城市的淳厚与质朴。
题目:《虎门销烟》
姓名:李寇晗
班级:2022 级 4 班
内容提要:这一天,民族英雄林则徐一声令下,收缴的鸦片伴随着滚滚浓烟投入了销烟池中。刹那间,数以万计的民众爆发出连波成浪都欢呼。这欢呼声连同池中翻滚的烟柱一起,直冲云霄······
01
清晚期,列强向中国境内大量输送鸦片,试图吸食清朝血液,导致人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02
道光帝听闻此事,派遣手下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奔赴广东实行禁烟。
03
林则徐来到广州,暗中调查蹲守,找到时机便开始查封烟馆。
04
林则徐传讯洋商,勒令其他烟馆交出鸦片,洋人以为林则徐也和以往来调查的贪官一样,想要贿赂私藏。
05
看着这群侵略者,林则徐铁下心来,立下了“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便一日不回”的坚定决心!
06
洋人看林则徐的气势和以往的贪官都不一样,发觉他是想要彻底整治,便只好照办,纷纷上缴鸦片。
07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两百多万斤走私鸦片被倒入销烟池中,同石灰和海水一起焚烧。至此,这场浩大的销烟运动也告一段落。
08
虎门销烟加深了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知,并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林则徐更是被中国人民尊称为“民族英雄”。至今,他的这一壮举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
“图文表达与转换”课程主要选择传统文化、革命先烈、模范人物以及优秀文学作品等题材,确定文字脚本,再实现由“文”到“图”的转换。学生运用黑白或水彩表现技法,用文、图结合的形式讲述一段故事,注重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积极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在提高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专业教师 范波
该课程在训练学生造型能力、绘画技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文、图结合的组画形式进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挖掘文字与图像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树立了积极向上的艺术观,从而创作出诸多富有思想内涵的作品。课程整体取得了预期效果,为后续课程开展打下了基础。
——专业教研室主任 万毅锋